聯系我們

深圳市深商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SHENZHEN SHENSHANG HOLDING GROUP CO.,LTD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路時代金融中心22樓
電話:+86-0755-83836466
+86-0755-83835466
傳真:+86-0755-88306743
郵件:shenshangkonggu@szssct.com
新聞中心
別讓雷鋒“三月里來四月走”
3月5日是學習雷鋒日,“學習雷鋒”也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關注的話題。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帶著大家的疑惑,晨報記者在兩會會場上尋找答案。
“重新尋找雷鋒精神尤為重要”
《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導演王再興
“一切向錢看的背景下,我們的社會道德出現了很大的潰瘍。在‘挾尸要錢’、饅頭里染色、瘦肉里加精這些事件后,重新尋找、認識、倡導雷鋒精神,尤為重要。”全國政協委員、《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導演王再興,昨天就著這部影片,給記者講了很多他跟雷鋒的故事。
有個普通人,他叫雷鋒
“我是從小學雷鋒,進了部隊又接觸到雷鋒班,1995年為了寫《離開雷鋒的日子》劇本,還采訪了雷鋒班的4個人。”王再興認真地告訴記者,雷鋒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他熱心樂觀、樂于助人、勤儉節約。
“也許現在的孩子,不知道上世紀的事情,沒有辦法理解。”王再興介紹,舊社會時雷鋒是孤兒,他把社會當做自己的家,心存著報恩的思想,樂意幫助很多人。
通過采訪,王再興記錄了雷鋒的很多小事:
發一塊月餅,雷鋒把月餅送給礦工;
給人掃地、幫人倒水,干的都是平常的事;
連隊新兵修汽車,棉褲給硫酸燒了個窟窿,雷鋒晚上查夜發現了,就從自己帽子里掏出棉花給補上。
“雷鋒就是一個這樣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做的也都是平常的事。”
這個時代格外需要雷鋒
王再興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格外需要雷鋒。
“他知道國家資源缺乏,一顆螺絲釘撿起來收著、用錫做的牙膏皮也收起來。”王再興說,連隊蔬菜長蚜蟲,雷鋒就帶著隊友到撫順火車站去撿煙頭,熬成煙湯來澆菜。
“到咱們今天,資源更是緊張,有多少人能自覺地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少用一張紙?全國每人節約一張紙,保護下來的可就是一大片林子??!”
“《離開雷鋒的日子》播放的時候,一個女同志看完就哭了,她告訴我,小時候學雷鋒從來都給別人讓座,現在老了,卻少有人給她讓座?,F在咱們都是獨生子女,‘我為人人’的想法少了很多很多。”
領導干部要帶頭學雷鋒
說起雷鋒的道德模范作用,王再興呼吁:領導干部尤其要帶頭學。
“為什么會出現一大批官員貪污腐???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就得學雷鋒,他教給大家的,都是勤儉節約。”王再興還認為,學雷鋒同時也要常態化,避免學成“一場風”,“建議大家作為一個平常人、抱著一顆平常的心,多做平凡的小事,經常去做這些事。”
“感激安徽人,他們就像活雷鋒”
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維芳回憶在皖五年知青生活
“我們小時候那可是真學雷鋒啊。”說起雷鋒,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維芳眼神里充滿崇敬。1962年雷鋒因公去世,朱維芳那年12歲,“去世后,他的事跡才廣為流傳,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偶像。那時候人很淳樸,現在大環境與上世紀60年代不一樣,越是經濟發展越不能道德滑坡。”
當時雷鋒就是言行的榜樣
“那時候我們對雷鋒都崇敬得不得了;不像現在,說某人學雷鋒做好事,大家第一反應都是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那也太傻帽了。都是這種懷疑和猶豫的心態。”
雷鋒是潮男么?他的好人好事是真實發生的么?網絡上不乏質疑的聲音,朱維芳說:“當時對他只是有所耳聞,知道他是孤兒,為人謙遜、樂善好施、多才多藝。而且知道他是部隊的,那時軍人很受人羨慕和尊重的。”
朱維芳笑著回憶起學雷鋒的小事: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他會笑著敬禮;看見老人、小孩一個人過馬路,行人幫忙,警察叔叔也會過來牽一下。
“做什么事情都會想到要像雷鋒一樣,萬一有不好的念頭,就會想:雷鋒肯定不這樣。”在朱維芳那一代人看來,雷鋒是永遠的榜樣,“人與人之間很單純、充滿愛。”
親歷安徽人也像活雷鋒
都說: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其實,安徽人也像活雷鋒。此話怎講?
“我一直很感激安徽人,1968年作為上海知青,我下放到貴池,當地老百姓對我可好了。”那時一般農村家庭都是一頓干飯、兩頓稀飯,只有家中丈夫多吃一頓干飯,“我去了也可以吃到兩頓干飯,他們自己吃不飽也要給我吃。”
還有則小故事感動了所有在場人士:“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安徽發大水,貴池那邊要破圩了,當地老百姓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我們上海知青先送到安全地帶。離開時,我們真有生離死別之感,村民們壓根就沒想著先保全自家人,對我們太好了。”
五年后,朱維芳選擇留在安徽,并扎根下來,“告訴孩子們,別認為農民很臟、很粗魯,我現在認為他們都是淌著香汗的。”
如今“小悅悅”事件不可思議
走過那些歲月,如今的“小悅悅”事件、彭宇案,讓朱維芳聽起來感到很不可思議。“開始不敢想象啊,一個樂善好施的民族,人與人之間應該像家人一樣相互愛護、相互溫暖。”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讓很多事情看起來都顛倒了。”有個段子調侃,學雷鋒都是三月里來、四月走,朱維芳說,這可要不得,“越是社會發展,越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道德不能滑坡,尤其對我們這個有著優良傳統的民族來說。”
“不能覺得學雷鋒就是傻乎乎,雷鋒應該是一位集大成者,是民族的標桿,否則我們這現代社會會越來越孤立。”朱維芳也期待大家一起行動,找回失去的精神家園,促進社會風尚回歸。
“撿紙團也是學雷鋒”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亞非
啥樣的行為算是學雷鋒?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亞非看來,熱心地幫別人指路是學雷鋒,撿起地上的紙團是學雷鋒,工作人員在自己的位置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也是學雷鋒。
“我明天就發微博號召公司的員工,好好找找身邊的雷鋒。”王亞非說,當你能夠發現身邊的雷鋒,就已經說明有了學習雷鋒的意識。
王亞非說,在號召年輕人學雷鋒的時候,可以樹立身邊的標兵,讓他們學習身邊的榜樣,這樣更有利于大家將學雷鋒付諸實踐。
王亞非是“微博達人”,“我們國家有10億部手機、8億網民,大約有1億網友開通了微博,微博上各種聲音都有,領導干部們也不妨在這個平臺上跟大家談談。”
“比如,我在微博上發消息說,在大門口扔了紙團這很不好。就有員工回復我說,您有沒有把它撿起來啊。還有人說,我經常在門口看見你,你都不認識我們,你欠我一個歉意。”王亞非說,“你看,這樣的交流方式不是很好么?”
“雷鋒愛拍照無可厚非”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說,對學習雷鋒的呼吁和號召非常有必要,“我們需要一個共同的標兵。”
有聲音表示,學習雷鋒會抹殺人的個性,“這要看個性是什么。”程恩富說,如果個性中的東西是自私、冷漠,那這樣的個性就應該被抹殺;如果個性中的東西是助人為樂、大公無私,那就應該更加彰顯。
程恩富支持一家只生一個孩子,“我們資源環境的承受力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要求,決定人口增長不能過快。”在他看來,獨生子女出現的問題跟家庭中孩子數量沒關系,而是德育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類似“小悅悅”事件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少人開始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
對于網上對雷鋒的“另類解讀”,諸如雷鋒喜歡拍照、把自己做的好事記在日記里等等,程恩富則覺得這些情況“無可厚非”,“雷鋒也不是苦行僧,他也是活生生的人,他自己還有一塊英納格的手表和茄克衫,這都不能否定雷鋒精神。”
對于雷鋒做好事不留名,但是卻寫在日記里,程恩富表示,把好事記在日記里,并不能斷定雷鋒的意圖就是為了被公布出來給大家知曉,“如果雷鋒還在,他也可以寫微博記錄他的好人好事。”
“想把感人故事拍下來”
小品表演藝術家黃宏
“我們這一代人,是受雷鋒的影響成長起來的;走到部隊他成為我們的戰友,他永遠是我們的老師。”說起雷鋒,小品表演藝術家黃宏動情了。
“我現在就在跟八一制片廠計劃,怎樣把雷鋒精神傳承下來?這些感動人的小故事,如果能一個一個拍下來,一定能打動大家,感動世界。”黃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