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深圳市深商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SHENZHEN SHENSHANG HOLDING GROUP CO.,LTD
地址:深圳市福田區益田路時代金融中心22樓
電話:+86-0755-83836466
+86-0755-83835466
傳真:+86-0755-88306743
郵件:shenshangkonggu@szssct.com
新聞中心
善學者盡其理 善行者究其難 — 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研究員、深圳富源集團董事長繆壽良博士關于智慧人生“真、善、美”對話之三
【前言】2012年不是地球末日。全國政協委員繆壽良博士認為,只要人心向善,熱愛自然,友善他人,實現人類和睦,自然和諧,我們的家園會越來越美好,并會戰勝饑餓,戰勝疾病,實現天下大同的目標。2011年,繆壽良委員在新能源、新材料行業進行大膽的實踐和探索,全新戰略的太陽能產業、綠色水電產業、藍寶石產業等在他手里應運而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這是一個對社會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實業家內心的承諾。
“可欲之謂善”,“可欲”是發自內心深處一種真實、清凈的向往,人性中有這種潛質,即良知良能。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善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先哲最早對“善”的解釋和定義。在繆壽良博士眼中,“善”是隨著時間和生產力發展不斷向前推進的,原先說的美,是羊多、食物多,目前已經從追求物質生存法則,添加了到了生命、生存意義滿足的含義。
“善”不僅有好、可欲、有益的意思,還有幸福的含義。對于繆委員而言,“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人類生生不息的一艘“諾亞方舟”:對于任何人有益的東西對他來說就是善。他認為美德就是善。善是至高無上的信仰,是指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準繩。善無處不在。
善學者盡其理
問:1999年,在你事業發展黃金時期,你審時度勢,創辦了富源學校,當時許多人認為應該進軍地產或實業,但你選擇了回報社會,將大量土地和資金投入教育。這是你“善學”思維的一個見證。
繆壽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辨別自我,尋求真我,回歸自然,任何一個企業家,其財富都是社會的,所以我一直將企業和良心放在一起。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自然與和諧,為了實現自然和諧,必須要去學習,先哲圣人都強調教育的作用,我認為百善孝為先,百善學為先。“學”是人類最美好的一個字,無論是童年的學堂、同窗,還是少年的風華正茂,乃至成年之后運籌帷幄,一個“學”字說清楚了一切。假如沒有這個字的意境,可以想見世界將是什么模樣。明代方孝孺在《見山堂記》中說,“知周乎物而不勞,才裕於用而無窮,斯為善學者矣。”學習對于一個人而言,就如水對于植物的含義。學習是沒有時間、空間之隔,沒有民族、膚 色、財富多少、身體、年齡之分的,甚至不分物種,如貓狗,天生就有學習的天分,植物也有學習的靈性,學習是一種呼吸,瞬息存在。
問: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繆壽良:《禮記·學記》中的這段話很有道理,善于學習的人能透辟地認識事物的道理;善于實踐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難探究清楚。有學生問我,他天天把老師的話記得好好的,為什么成績還不是最好?我告訴他孔子的話“學而不思則罔”,要懂得善學是學習的一種正途,要善于思考,舉一反三。學習如果成為習慣,那將是多么豐富的一筆財富;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等于找到了病癥的藥方,那將是多么令人驚喜的一件事。
問:善學的支點是什么?
繆壽良: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跛足而不迷路,能趕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在人一生的多個階段,如少小求學時期、青年創業時期、老年養生時期,方向甚至比速度更重要。善學最主要把握的就是方向,不迷路,不歧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談到了“教育的四個支柱”,其一就是“學會求知”,另外三個分別是“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鉆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學習。
問:善學之途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繆壽良:肯學、能學不等于會學、善學,就如有人胃口好,不一定能長壯,反而容易胖。陸文夫寫的“美食家”,真正會吃的人,容養生、美容、治病于一身,不單單是口感或者圖個時鮮。英國有位社會學家,曾經調查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獲獎者都認為,學生學習期間最重要的是掌握學習方法。善學首先要解決的正是方法問題,諾貝爾獎獲得者史蒂文·溫伯格曾對《科技導報》記者說,很重要的素質是向知識的“進攻性”,不要安于接受書本上給你的答案,要去發現有什么與書本不同的東西。
善思者暢其竅
問:我經常見到你在思考一些新問題,比如環保。
繆壽良:是的,這是一個人在學習的同時,必須有的一種狀態,此為“善思”。我經常思考三類問題:一是必須思考的常識問題,比如和諧、孝道、友愛;二是新問題,如新能源、新產業、新階層,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0年來我精心準備并提交了100份提案;三是即時出現的話題,如突發性話題等。“善思”一詞源出《荀子·成相》:“臣謹脩,君制變,公察善 思論不亂。”并在后代被廣泛運用,如《宋書·袁淑傳》:“元兇將為弒逆……淑斌并曰:‘自古無此,愿加善思!’”《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引此文,胡三省注:“善思,猶今人言好思量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一些資訊、知識點,都要花時間去消化,這就是新時期的“善思”。
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繆壽良:學習與思考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要做到“善思”,就要勤思深思,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就要善于運用辯證法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用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去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就要掌握多種思維方法,對一個問題多角度、多向度、多側面地進行思考,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也是善思的范圍。
問:如何去實現“善思”目標?
繆壽良:一般而言,人類思考問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成系統地對你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總結和分類,發現其中的異同點,一種是對系統中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獨立出來進行重點的研究。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了浮力,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出了萬有引力,英國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在廢鐵中發現了不銹鋼……機會總是垂青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問題的人。未來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一種智慧的競爭,而善思者將極大地占有開闊的活動空間。
問:思想者和智慧者都是思維的主導者?
繆壽良:我們可以來觀察幾個定律,首因效應定律——第一次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印象對以后的人際關系的影響是巨大的,會形成特殊的心理定勢和情緒定勢;木桶盛水量定律—— 一個木桶的盛水量不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賞識定律——馬克·吐溫說,靠著一句中聽的贊美,我能多活上幾個月。從這個定律中可以看到,思想有多遠,世界就有多大。善思者、思想者、智慧者都是智慧世界的主導者。
善謀者得其道
問:謀略,是古老而永恒和話題。
繆壽良: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謀略,即計謀策略,是矛盾雙方(兩個以上人或集團)最大限度運用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以實現各自預期目的與效果的藝術。為創造有利條件實行全盤性行動的計劃和策略,最大限度地運用各種力量,以實現各自的目的。以長期、綜合性觀點來看,謀略即是“創造致勝條件而動用各自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精神力量是指智慧、言論、文化、傳統和科學技術等;物質力量是指所掌控具體的實物資源,如戰爭的核力量、軍隊、戰備物資、財力、人力等等。
問:謀略是人們在解決社會矛盾過程中,實現預期目的與效果的高超藝術。
繆壽良: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理論家塞克斯圖斯·尤 利烏斯·弗龍蒂努斯寫過一本書——《謀略》。該書盡管是史例的分類集錦,但其中隱含著豐富的古代軍事哲學思想和古代用兵之道,諸如,以逸待勞、弱守強攻、 避實擊虛、兵貴神速、欲擒故縱、聯盟擊敵等,都能在書中找到相應的例證。中國古代兵法謀略典籍浩如煙海,《孫子兵法》是其中的集中代表,國外無數政治家、軍事家視《孫子兵法》為經典,其中出奇制勝、速度領先、通于九變等戰術,被廣泛運用在當代商界。不管是兵法還是其他謀略,實際上都是相通的,是可以作為人生發展的智謀的。
問:謀士依其運謀功夫深淺,還被分為六種品級:小巧、用智、通幽、具體、坐照和入神。
繆壽良:是有這一說法。在 南朝梁武帝時期,隨著經濟發展,圍棋異常繁盛。于是,對圍棋頗感興趣的梁武帝命國手柳惲、陸云公等考定棋品。二人根據當時官分九級的吏制,把棋藝分為入神、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和守拙九品。在謀士中,蘇秦、張儀是戰國時候的最為耀眼的兩顆政治明星,同時又是最為出色的兩大外交家。蘇秦佩六國之相印到處游說,聯合六國共抗強秦。一人同時任六個國家的宰相,在世界史上也再無第二人。張儀憑借著高超的智謀和辯術而成為秦國宰相,瓦解了蘇秦 生前所創的六國合縱,使秦國最終統一了天下,太史公司馬遷曾經高度評價他們二人:”此兩人真傾危之士!”蘇秦、張儀均是鬼谷子王詡的學生,鬼谷子被公認為縱橫家之鼻祖,是史上培養奇才最多的謀略家。
問:善謀者得其道。
繆壽良:孫子兵法認為成功的要素是道、天、地、將、法。首先是 道,然后一分為二是天、地;再把它合起來是將,再產生法。用兵者要為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意思是說國君施行仁政,以恩信道義愛撫民眾,則民眾便與國君上下一致,同心同德,可以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違抗。從經營管理來看,就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目標要一致。以人為本,取得員工的支持,滿足顧客需要,取得顧客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善行者究其難
問:在善學、善謀、善思的基礎上,是否還有一個善行命題?
繆壽良:是的?!盾髯?middot;大略》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此句提出了一個“善學”、“善行”的標準問題:善于學習的人能透辟地認識事物的道理;善于實踐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難探究清楚。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探索和實踐,實際上解決了方法論的問題。魯迅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善行實際上是一個人解決困難的策略和勇氣。
問:實踐是人類不斷戰勝困難、發現規律的必由之路?
繆壽良:從類人猿直立行走,到人類祖先發明武器、使用火,再出現語言、文字,人類文明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實踐史,實踐成為了世界文明的動力組合。善行者究其難,只有在實踐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 法。列寧說,“一個成功的實踐勝過一千打綱領”,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戰國時期,齊國將軍田忌與齊王賽馬,設以重金賭注,田忌請孫臏為其謀略。比賽即將開始,孫臏對田忌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完后,田忌以一負二勝的戰績,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田忌賽馬”說明的道理,既強調人的智慧重要性,也強調了善行者的實踐之功。
問:經驗是指導善行的法寶?
繆壽良:人們常說,用經驗來指導實踐,指導創新,因為經驗是在不斷實踐中組建總結出來的。但同時,理論和創新也是指導實踐的重要武器。有許多問題,比如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是難以找到傳統的辦法來解決的,這時候就需要用創新的方法來研究解決。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善為者成其事
問:什么是“善為”?
繆壽良:善于作為,這是我所理解的哲學意義上的“善為”。“失意時莫悲哀,得意時莫張揚。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從一個側面去理解這句話,人一定要從善小開始,從細微處、無聲處、近身處開始,一點一滴地做,方能成大器。當代許多有名的大亨,都是從經營小本生意開始,繼而走向世界:“船王”包玉剛,當初僅經營一條破船,用了20年的時間,終于發展成為龐大的遠洋船隊;香港大亨李嘉誠,14歲兜售膠衣沿街叫賣,22歲自立門戶開一間小膠衣廠,到了60年代他已成為香港婦孺皆知的大富豪了;日本松下幸之助,最初經營的是電源插座小作坊,現在松下電器的家用電器已遍及全球。善為不分大小,要懂得從小做起,從我做起。
問:無為與善為有什么關系?
繆壽良:無為與善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老子《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杜光庭稱:“無為之理,其大矣哉。無為者,非謂引而不來,推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無為是一種不亂作為的理想,善為是在人有意識去改造自然時懷有的一種積極的出發點,兩者均倡導“有為”。我認為善為者要順應自然,不妄為,并善于量力而行,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問:曾經有浙江工業大學年僅22周歲的大三學生楊濟源在與小偷搏斗中不幸中刀,一個生命就此離去。
繆壽良:這一事件令我痛心和思慮。我們充分肯定這名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捍衛了人間正義;但是,他為此付出鮮血乃至生命,令人扼腕嘆息。我也在思考,在提倡見義勇為的同時,更要提倡“見義巧為”,這或許也是一種善為——要善于、也要巧于處理社會突發事件,往往人們在追求和諧、鞭撻無良的過程中忽視了危險,期望國家在完善制裁犯罪者機制的同時,也多宣傳“善為”、“巧為”的積極意義。同時,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延伸,應該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武器以及專政武器,要使犯惡者無處容身。
問:有人說,“做小事者犯小錯誤,做大事者犯大錯誤”,如何看待錯誤?
繆壽良:傳統意義上,錯誤分為三類:一是因經驗不足犯的錯誤;二是因能力不足犯的錯誤;三是因道德缺陷犯的錯誤。犯經驗不足錯誤的人,要給他改正的機會;犯能力不足錯誤的人,應馬上調換工作;犯有道德缺陷方面錯誤的應果斷處理,不留后患。但有的時候我也欣賞“犯錯者”,因為在社會實踐中,往往要敢于闖、敢于試,面臨許多新困難、新問題,沒有捷徑,只能不斷地在犯錯誤中尋找到正確的道路。不敢犯錯,就沒有愛迪生的電燈、電話,沒有深圳,也沒有中國的崛起。在錯誤中,要及時總結經驗, 贏得“善為”的機會,尋找更好實現目標的方法。
善用者得天下
問:司馬遷說過,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繆壽良:善用包括的范圍很廣,如善用人、用時間、用財富等,歌德就說過,只要我們能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劉邦登上皇位后,在述其戰勝項羽的經驗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問: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
繆壽良:蕭何與張良都是劉邦的謀士,他們出謀獻策, 幫劉邦打敗項羽,但如果讓他們橫刀立馬,統兵千萬,沖鋒陷陣,就不如韓信。因此,“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善用人才首先要知人,善任以知人為前提,不知人不可能善任,不知人只會盲用。知人之道很多。三國時的諸葛亮將知人之道概括為“七觀”: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目的在于通過其對是非的判斷來了解其志向;二、窮之以辭辯觀其變。目的在于通過一連串的追問來了解他的應變能力;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通過征求其謀略意見來了解其知識水平;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通過從事復雜困難的工作情況來了解其膽識;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通過其酒醉后的表現來觀察了解他的本性;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給其以得到財物的機會來觀察是否廉潔;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囑咐其辦事來證明他是否守信用。
問:如何用好自己的財富?
繆壽良:耶穌在傳教的時候,講了這么一個比喻,它的大意是:天國好比一個要出門遠行的主人,把自己的財產,托給三個仆人管理。他按照各人的才能,給他們元寶,一個給了五個,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等到那主人回來以后,跟三個仆人算賬,那領了五個元寶的,為主人另外賺了五個。那領了兩個元寶的,為主人另外賺了兩個。那領了一個元寶的,卻把它埋在地下,等主人回來再挖出來交給主人。主人獎勵前面兩個仆人,并把家產交給他們管理。對最后的一個仆人加以指責,并且給他懲罰。財富都是社會的,企業家是替社會管理一定范疇的合法財富,用好了可以為社會增值,用不好也會傷害社會。富源集團歷來倡導財富要回報社會,我們不是去強調捐款數額,而是強調一種責任意識、民族大義和扶危濟困的精神,具體到每一個富源員工,大家都愛國愛家,安居樂業,這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負責精神。善是一個人分配財富的基本支點,給人魚,或者給人漁,都是對人的尊重,當人缺乏糧食時,魚重要;當人需要長期發展時,給人漁更好。
問:真正的智者的信條是善用生命,充分地利用生命?
繆壽良:要曉得善用人生,生命畢竟是悠長的。在善用生命之前,要做到善待生命,最近經常聽說跳樓自殺者是因為一點小事想不開,這是很令人傷心的。善用生命,要做到及時規劃自己的生活,不一定追求過高的目標,擁有健康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是要為他人帶來更多的財富;我們期望大家都來珍惜生命、善用生命,是渴望社會更加有序,人人都能享受陽光和雨露,實現美好的生活。
2012年,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有太多的夢想要去實現,也有太多的感動要去回報,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業,更要為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積極獻計獻策。